雕刻灵魂的木雕,十年磨一剑

发表时间: 2018-12-26 12:14

“构思七分,入木三分”,这是刘涛对于木雕的创作精神。他的创作偏爱写实风格,贴近自然生活,常常可以勾起人们一段往事的回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悠闲时光的话题。

刘涛还在孩童时代时,身边就有很多做木雕的师傅,一有闲暇时间他便会听匠人们讲与木雕有关的故事,渐渐地,他被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所吸引。回家后,刘涛便观察家中老家具上面的雕刻,经常对着它们发呆,脑海中回忆着从木雕匠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如果把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稍以雕琢,让其既实用又美观那岂不是太好了吗?”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家中的木雕物件,心中开始萌发学习木雕的想法。

终于,在十九岁那年,刘涛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个“冷门”行业。

学习雕刻之初,练习是一个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刚入行时的刘涛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曾有一次师傅出差在外,当时他被要求重复雕刻牡丹花,“自我感觉良好”的刘涛,由于难以忍受那些枯燥的“重复”,认为师傅所交代的工艺自己已经做的不错了,于是便想雕刻新鲜的事物“玩一下”。

抬头看了看窗外,树上正有几只小鸟在玩耍,随即刘涛就开始雕刻小鸟。做坏、再修改,反反复复多次。

两天后师傅回来看到了刘涛做的小鸟,便猜透了他认为重复雕刻无聊的心思,师傅对他说道:“再做十只,挑个你最满意的来给我看,不好的话就再雕100只。”

几天过后,刘涛拿着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去给师傅看。师傅把他做的小鸟放在一旁,拿起了之前重复在做的牡丹花,给他写了四个字“形,意,静,动”,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植物是不动的,但它是有生命的。我们刻的木雕虽然是静态展示,但每一片花瓣都有其方向所在的位置,每一朵花也都有其独有的特性。只有熟悉掌握了其每一个细节的工艺,才可能不拘泥于‘模板’,在设计雕刻上有所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生动地体现其生命力。重复的意义便是要你可以独自掌握一件物品的特性,日后可以根据灵感塑造不同风格的雕刻。”

听过师傅的教导,刘涛深深地体会到自认为枯燥无聊的过程,其实是必不可少的修炼。“心静,勤劳,多问”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的关键。

他拒绝浮躁与散漫,在木雕技艺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力求每件作品都达到完美。

做雕刻,每个人都有其独特风格。接触木雕10年后,刘涛开始有了自己的木雕风格,后来又经福建省工艺大师王启瑞的悉心指点,其手艺及创作开始走向成熟。

这时,刘涛决心把自己擅长的风格与技艺,总结成一件件作品呈现给大家。2012年初,他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昊艺·博木缘木雕工作室”,并且吸纳了想要学习木雕的年轻人来工作室,这些“新人”都是因为喜欢他作品风格才来的。

刘涛团队的创作核心精神是“构思七分,入木三分”,不盲目、不随便!他认为动刀很容易,但是如果作品没有其内在思想与文化,那便失去了手工雕刻的意义。

中国地大物博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取之不尽的题材面前,刘涛想要赋予他每件作品文化内涵,有故事、有情景的木雕,才能经得起时间推敲。

说起开创工作室的初期,刘涛笑着说:“万事开头难嘛。”曾经最困扰他的便是:作品创作如何在迎合市场与追求自己风格之间进行取舍。

“动刀很容易,木头拿来下刀就干,做好也是件作品,价格低点还可以出手快。”但这并不是刘涛心中想要的木雕,他没有选择这种方法。

可是如果真的要创作有“灵魂”的,自己喜欢的作品,那需要灵感与充分的设计考量,有时候对着木头一发呆就是一整天,天色渐暗仍一刀未动。就算有了喜欢的创作题材的构思,之后还需要精心地构图,反复考量,然后才开始下刀,并且工期很长,作品出来以后还不一定可以马上出手。

当时的刘涛,经常会出现囊中羞涩的情况,有时候朋友来拜访或者到家里做客,颇有种“三五朋友来做客,卖点木雕换酒钱”的冲动。

他回忆到,在自己妻子怀孕时,由于成品慢、出手又少,当时的他口袋中甚至连几千块都拿不出来,尽管如此,他还是放下工作硬着头皮回家陪妻子。

“那种感觉是非常糟的,挫败感不时出来折磨着我。”他有段时间甚至都在想,自己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错,看着身边做市场货木雕的人,都逐渐富裕了起来,而自己在妻子怀孕时却还要为钱发愁。

后来,刘涛想起了自己当学徒时老师的教导,又看着工作室的“小兄弟”们和他当初一样干劲十足,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木雕绝不能随便!”他坚持对自己每一件作品负责,这才对得起客户对他的信任,更是遵循着他自己的初心。

他本着匠心,不忘初心。

坚定了目标之后的刘涛,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变成了工作狂,经常工作到凌晨才回家,有时候人走了心却还在工作室中,于是他干脆把木头拿到了床边,就那样看着它,在思考接下来的创作中睡着。

有时第二天早晨被妻子摇醒时,他的一只手是半搂着木头,另一只手还拿着笔,他妻子都会吃醋的说:“它怕不是你的小三了吧。”

这都成为了他在木雕一路走来无法抹去的记忆。

灵感是需要机缘的,刘涛的创作多是取自生活中的元素,比如在外旅游,与人聊天,或者看到某个故事。

但有时某个灵感出来了后,却会因为其他事情干扰而耽搁,再之后就难以“提起”了。所以刘涛养成了随身带纸笔的习惯,不管任何的时间与地点,只要有了灵感,就马上拿出笔,以文字搭配简单图案的方式来记录下来,然后以最快速度赶回到工作室,开始在木头上设计定型。

对于木雕,他的喜爱之中始终存在着一丝的敬畏,他从未敢有过丝毫的松懈。

如今木雕行业正处于低迷时期,很多匠人出于现实生活压力,难在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需要更多有志、有艺的青年,刘涛希望他们可以努力坚持下去。

“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不能断在这代人手中。”这是他身为匠人对木雕行业的责任。

在刘涛的创作经历中,之前是做檀香料木雕比较多,但这两年市场低迷,其价格波动很难掌控。之后,他便选取了黄杨木为主创作,这种木料有着“木中君子”的美称,是种很好的木雕材料,原料价格也不高。

因为多数人买刘涛的木雕是因为喜欢其团队的工艺风格,采用黄杨木后,不仅避免了买家的高投资风险,喜欢工艺的客户更是基本上只用付个手工费就可以得到整件工艺作品。

并且黄杨木这种材料的物件,放在家里会越摆越有感觉,它包浆之后甚是古朴漂亮,透露着内敛的大气。

未来,刘涛打算从工作室分出一个工艺礼品研发部专门,研发公司或团体定制的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等木雕产品。他希望以这样一种形式,让他及团队的风格作品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中,这样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这个行业。

“如果可以,以后要有一个小院,院里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还有一帮志同道和的朋友,闲暇时光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从传承到创新,从木雕到传统文化,从雕刻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