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子嗣:紫红袍、小红袍、北斗、奇丹,你了解吗?

发表时间: 2021-10-29 05:0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李麻花今天来得很早。

她一来就很得意。

扔在桌面上几大盒茶,说,来,给姐喝。

凑过去一看,林林总总的小品种岩茶,原来,这家伙终于挑到了岩茶十二金钗的足火版。

喝就喝,大不了多啃几块馒头垫底。

摆在桌上的时候就傻眼了,这也太太太太多了吧。

尤其,李麻花还出了道难题向我挑战——她随手拿了四款岩茶,推到我面前,说,这四款茶,你要是能喝出不同,我儿子跟你姓。

哼,你儿子?你先有了男朋友再说。

一边回怼她,一边去看那四泡被她委以重任的茶。

一看,有点晕。

紫红袍、小红袍、北斗、奇丹......竟然,都是与大红袍这位岩茶界第一网红、明朝开始就称雄茶林的茶王,有或亲或远的关系的茶。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

既然有,我又如何会喝不出来呢?

要论细致认真,要论心思缜密,要论观察入微,本村姑还没服过输。

不就是四款大红袍的后代么,放马过来。

《2》

然而,第一冲冲出来,循例闻过盖香之后,竟然没有发现这四款茶的盖香,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平时闻其它茶的盖香,总是一下子能找到不同之处,找到差异点。

这几年,甚至只要吸一次盖香,就能马上感受出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别。

然而这一次,四款不同的岩茶放一起,竟然,找不到很大的区别来。

简单一点说吧,我可以闻出它们的盖香是什么香型,但却区别不出这四种盖香在香型上的差异。

只能闻到某款有一丝沤青味,而某款有杂味。

但这都是工艺上的不同之处,并非品种上的差别所在。

我觉得有点啪啪打脸。

不信邪,又再闻了一次。

第二次闻香,闻得比第一次更细,更认真,时间更长,气息吸得更深,呼吸循环得也更久。

但仍然,没有闻出大致的不同来。

这下有点崩溃。

一抬头,李麻花在一边笑嘻嘻地看着我,很淡定,好似我的反应就在她的意料之中。

这是第一次,她像看猴一样看我。

《3》

忍下一口气,决定尝尝汤。

在茶汤里,应该隐藏着四种茶树不同的品种密码。

喝了第一款,紫红袍。

汤水细滑,茶汤里主要是木质香,松柏木那种高大雄壮的感觉。

第二款,小红袍。

汤水细滑,更加轻柔一些,有点小清新的感觉,茶汤里是浓郁的木质香,以及微微一些野草气息,类似紫苏这一类的。

第三款,北斗。

汤水细滑,茶汤的内质相对前两款比较饱满。

汤中木质香为主,咽下后舌面上有淡淡的花香泛起来。整体感觉中正平和,有点天王贵胄之气。

第四款,奇丹。

汤水细滑,木质香为主,伴有果香与中药的香气。汤色是四款茶里最深的。

汤感较驳杂,不如第三款来得纯粹。

有点刚猛之风。

......

终于,在尝汤的时候,找回了一点自信。

然而,仍然不开心。

因为,我没有分出这四款大红袍的近亲,它们之间的木质香,有什么不同。

四款都以木质香作为品种香的岩茶,它们的木质香,肯定是有不同之处的,但以我的功力,却闻不出来——只能闻出工艺香的差别。

这太打脸了。

《4》

正在纠结这四款大红袍近亲的香气为何如出一辄的时候,李麻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某一年,一个中年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冒着犯错误的危险,得高人指点,找到了一株苍老的大红袍茶树,剪下了两枝嫩梢。

因为年轻时师承过岩茶界的前辈,而这位前辈和他的同学,又是致力于保护武夷山那些频临灭绝的古老茶树的。受老师的影响,这位中年人,对大红袍茶树,有着根深蒂固的爱护之情。

他先把偷剪回来的两枝大红袍母树树枝,插在了单位的园地里,不久就种活了,正当他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

单位那块地,那里被征用了,要建一个机场。茶苗当然活不成了。

他不甘心,四处寻找,找到了好几处地方,剪了好多枝大红袍的枝丫,种植到了一个叫做北斗岗的地方。

这个北斗岗当然不怎么有名。

但它有一个很近的近邻——牛栏坑。

是的,从牛栏坑坑口的亭子的右边的山壁爬上去,爬到最上面,就是北斗岗。

所以,牛栏坑的气候环境好,这可不是现在大家才发现的,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老岩茶人们,就已经心知肚明了。

话说这些种在牛栏坑坑口山岗(北斗岗)上的大红袍嫩枝,渐渐发芽长叶,长成了一株株与母本极为相似的茶树。

它们当中,有一株,与母本最为相似,相似度高达95%以上,这位中年人,遂将它作为主要栽培对象,重点繁育。

最后,它种植成功,并大力推广开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闻里可以看到,当时福建省茶叶进口出公司出口到海外的“大红袍”,便是这些种植在北斗岗上的茶树所制作而成的。

它因为种植成功于北斗岗,便被命名为北斗一号,后人简称其为“北斗”。

它因为剪自大红袍母树,便被人们认可为大红袍的直系后代。

在当年,它甚至红过了如今如日中天的肉桂。

当年,武夷山胡歌家的茶苗购买账本里,写得很清楚,北斗一株1毛钱,肉桂一株5分钱。

这位坚持培育种植大红袍直系后代的老茶人,叫姚月明。

姚老的老师,是著名的茶学泰斗陈椽教授;他师承过的致力于名丛保护的前辈,是台湾茶人林馥泉先生;带领他找到第一株大红袍母树的人,是著名茶人吴觉农教授;同他一起去三坑两涧里寻找大红袍母树踪迹的,是叶鸣高陈书省两位老茶人。

让我们隔空,向这些老茶人们致敬吧。

他们,才是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骨”,风骨之“骨”。

(八卦一下:著名老茶人陈书省先生,可是武夷山胡歌的嫡亲太公。)

《5》

又有一年,建在福安的福建茶研所,也派人来武夷山,从九龙窠岩壁上剪下了几枝嫩梢,带回去栽培研究。

21年之后,另一位中年人,去福安开会。

一直心慕大红袍的他,顺道求取了五株茶研所栽培种植的茶苗,带回了武夷山种植。

这五株茶苗,在武夷山很快就落地生根,繁殖培育起来了。

春季,它们嫩梢发育的时候,一片片火红的嫩叶,犹如星星之火,在绿枝上舞蹈。

中年人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这可是名丛大红袍的后代呀,在他的手里,给种活了,从此,青史留名。

这位中年人,遂给它们起名,奇丹。

这些奇丹茶树,迅速在武夷山推广种植起来。

为了有别于其它茶人栽培出来的大红袍后代,这位中年人给了奇丹一个清晰的定位:纯种大红袍

往后的数十年间,奇丹在武夷山,开创了“纯种大红袍”之路。

是的,写到这里,列位看官想必已经知道了。

这位培育出奇丹的中年人,就是著名的大红袍之父,陈德华陈老。

《6》

再有一年,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有某不知名的茶农,看到别人家里种着各种名丛,奇种,年年茶季都靠着这些独有的茶树品种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自己家里的茶园,来来去去就是那几种茶,平凡普通得赚不到什么钱。

吃饱饭才是硬道理。

心有不甘之下,他们想着,要不,我们也去偷剪几枝大红袍回家种种,也许种活了呢?

于是,就寻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机会,偷偷地,爬上了九龙窠,剪下了几枝嫩枝。

回到家里,偷偷地种在了自己家的茶地里。

但是,不知道是心太急,还是心里慌,或者是手抖了,又或者是天太暗,剪下来的枝条,扦插成活之后,再经过几代的培育,当这茶树生长定型之后,茶农惊讶地发现,这些大红袍的后代,叶片居然没有母树大红袍的叶片来得大。

但幸而,红色并没有丢。

开春的时候,嫩芽发出来,茶树顶上一片红艳艳,如彤云在顶,好看极了。

只因叶片略小,这位不知名的茶农,就给这茶树起名“小红袍”,也开始有了小范围的推广种植。

这位茶农,至今在江湖上没有名号。

是一位“小人物”。

但从大红袍后代的繁育与培植这件历史性的大事上来说,他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7》

又有一年。

武夷山的茶叶科研人员,在例行研究大红袍的栽种时,通过杂交,通过授粉,选育出了一种新的大红袍后代。

想来,他们亦是不服气的吧。

你们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去剪一枝母树的枝,拿回家种活了就是大红袍后代,而我们,专业的研究人员,竟然没有培育出大红袍来,这情何以堪?

于是,科研人员利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出了一款性状更优秀,抗寒抗旱防虫和生育能力更强的大红袍后代来。

这后代的父本,是大红袍母树。

九龙窠那三丛里的一丛。

为了纪念出生地,这株新培育的大红袍后代,被命名为——九龙袍。

当它推广种植到民间之后,茶农们发现,这茶树春季发嫩芽嫩叶的时候,发出来的颜色,跟母树大红袍的颜色,有差别。

传说中的母树大红袍,嫩叶呈红色,仿佛一件大红色衣袍覆盖在茶树顶上一样。

而这九龙袍,春季生发时,嫩芽嫩叶呈深红偏紫的颜色。

于是,民间遂称它为“紫红袍”。

《8》

讲完这四款大红袍后代的故事,四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

我仍然从盖香里,分不清它们四个的品种香有什么不同。

只能说,大红袍母树的基因,太强大了。强大到所有遗传了它基因的后代,都拥有着强势的“浓郁木质香”。

而这四款大红袍后代,它们的生成,它们的来历,如此巧合,又如此独到。

它们都拥有大红袍高贵的基因,也拥有爱茶之人,赋予于它们身上的强烈期望。

它们被培育出来之后,都不同程度地被推广种植了。

它们也成功地留存了下来,成为武夷岩茶大花园里,一朵奇异鲜香的花。

想来,大红袍应该还有其它的后代,存在于世间,而不为人们熟知吧。

这流落民间的王子,终有一日,会回归王室的。

而我,把这四款已经正名的大红袍后代,做了一个组合,叫做,《红袍之子》。

从我知道它们的故事开始,就想把它们,一股脑儿地推到大家的面前来。

一口气,喝掉大红袍的四款后代,喝到大红袍的四种风味,这种感觉,多么销魂。

让这昔日的王者,用这种姿态,重临世间。

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