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雕刻新生代杨常勇:雕艺精湛,后生可畏

发表时间: 2022-04-20 15:56

初知杨常勇是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件名为《天生丽质》的巴林石雕刻作品,初以为是福州雕刻师所作。其后,在2017 年深圳举办的“第13届国石雕刻艺术展”上再次看到这件作品的原作,方知是我们北方人——大板的雕刻师所作。惊叹、赞美,是所有看过这件作品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表述。不负众望,《天生丽质》荣获了本届大展银奖!

在参加完深圳展览后,我怀着好奇和探究踏上了追寻之路——赴大板专访杨常勇。

在大板镇巴林石产业园D区4号找到了杨常勇的工作室“巧工坊”。两层小楼,古香古色。室内整洁明亮,两侧的展柜摆放着杨常勇雕刻的巴林石作品。见到杨常勇,给我的印象要比他实际年龄略显老成、稳重。成熟的外表透出内秀、温厚实诚买的内敛。稍事寒暄便进入了采访正题:

记者: 初识你的作品以为是福州人雕的, 后得知是大板人雕的, 我以为你是土生土长的大板人。

杨:不是,我是锡林浩特人。

记者:怎么就来大板了?什么时候来的?

杨:2004年24岁的时候来到大板。我自小爱好画画,当时的想法是到大板来试试,挣点钱还是要回到北京去学习画画,因为对画画有太多的不舍, 没想到一来二去渐渐入道,就没走了。

记者:谈谈你初到大板的情况。

杨:刚到大板,我就沿着当时的石头城挨家挨户的去问有谁要雕刻工, 转悠了2天也没找到要雕刻工的商家。又过数日,遇到一个好心的店主把我介绍到了李成国开的雕刻厂。在那里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基础知识,这个过程现在看来也非常宝贵。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单干的?

杨:从李成国的加工厂出来后就开始单干了。一开始就是拿自己雕的一些东西出摊去卖,后来时间一长逐步有人找我雕东西,到了06年开始找我雕东西的人就多了起来,衣食温饱也逐步得到了改善,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住所。

记者:2005年后,巴林石逐步进入到了火热程度,许多学雕刻的人都放弃雕刻加入到了炒石行列,你没有加入吗?

杨:没有。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天生不谙炒买炒卖此道,从未有弃艺炒石的想法,所以对雕刻一直没有放弃。

记者:听说你也带过不少徒弟,都学有所成吗?

杨:是的。前前后后带了10几个吧,都是大板的。明年想扩大工作室办一个学习班,再招一些学生, 多培养一些雕刻人才。

记者:开培训班收费吗?都是哪些人可以参加?

杨: 不收费,任何喜欢雕刻的人都可以参加。

记者:近几年来巴林石行业比较低迷,疫情以来,很多同行都生存艰难,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杨:行业的低迷除了是受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影响,行业本身存在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价格虚高,过度炒作,缺少行业规范标准等等。疫情之下新的经济形势,让我们这个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对我们商户来说,调整经营模式,在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当务之急。

记者:对此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对策吗?

杨:谈不上对策,我觉得巴林石的线上销售还是不错的选择。疫情之前在快手或抖音上销售巴林石的也有不少,但观其总的销售情况大体上都是以小件为主。今年巴林右旗搞了线上巴林石节,这对于宣传巴林石,扩大巴林石的影响,复苏行业活力,鼓舞行业士气,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采访到此告一段落,杨常勇拿出了初学时所刻的作品,虽然是初学,用的是很笨拙的工具,但作品中无不透着作者的灵光内秀和能工巧匠的才智。有绘画基础的积累,有对雕刻艺术的执着,还对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冷静态度,我想他的雕刻之路会越来越宽广,持之以恒,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