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问道":新疆茯砖的探索之旅

发表时间: 2018-10-11 10:23

过了花土沟,就从青海进了新疆境内,行车在国道315线上,周围一片荒芜,从这里开始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是沙石。环顾四周,目之所及都是茫茫的戈壁滩,任凭怎么看都看不到尽头,单调的灰黄色掩埋着一切,周围一片绝望的死寂。同行的朋友略带抱怨地问:“进新疆的路线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走这一条?”“因为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南线”,我继续开车穿越风卷起的沙尘。风驱赶着沙子从公路上穿过,沙子一缕缕,像丝带的形状,偶尔风也会卷起沙子重重地摔在车玻璃上,这里的风向来无表情、无颜面、冷酷无情。你莫要怪这风,它实在是看过了太多的荣枯变化,看过太多的繁华如过眼云烟,看多了也就冷漠了,它宁愿教你直面世间和生命的冷酷,也不愿意再动丝毫的恻隐之心。

车行三个小时,路口处赫然的大标识,右拐就是罗布泊。那个曾经湖水丰饶、南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以及曾经灿烂的楼兰古国都已埋在了漫天黄沙里。曾有幸穿越过一次罗布泊,那漫天的黄沙、偶见的胡杨木碎片、晚上会哭号的雅丹城,以及只剩枯木矗立的遗址,都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天地一瞬和繁华易逝。罗布泊躺在新疆,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时刻敲打我们要尊重和敬畏大自然。

车子继续行驶,终于在道路两边看到了白杨树,同伴兴奋无比,仿佛沙漠中的行者看到了一片绿洲。这曾经是西域中的若羌国,现在是戈壁中的小县城。曾经丝绸之路的商贾和驼队到这里也开始补给了吧。停车吃饭,若羌的小县城里没有人声鼎沸,跟内地的城镇比,略显寥落。餐馆里可选择的餐食不多,抓饭、馕、拉条子、面片和羊肉是这里的主要食物,青菜这些稀缺食材也就近些年才逐渐有了一些。等餐的时候,老板给递上免费的茶水,走过大半天的荒芜后,能够喝上一杯茶,恍若在天堂。茶汤是煮出来的,带有特有的稠厚滑甜,同伴小声地问我:“子一,新疆人也有喝茶的传统吗?”

“新疆不仅有喝茶的传统,而且这传统由来已久,《新唐书·陆羽传》中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就是当时新疆重要的少数民族。”

新疆的饮食结构从古至今都是肉、奶居多,吃多了未免会有腹中烦闷之时,茶的出现,不仅可以化解这个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补充膳食中缺少的维生素,所以自唐代这里的人民端起茶碗伊始,就再也没有放下,牧区的少数民族更是有“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那这茶是产自哪的?”朋友接着问。“新疆肯定是不产茶的,从古至今都是,现在市面上卖的昆仑雪菊茶之类大都是新疆的中草药,是非茶之茶。在植物学上,一株植物体内同时含有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才能够被定义成是茶。而且茶树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温湿和土壤条件的,单就温度和湿度来说,新疆就保证不了。目前销往新疆的茶,应该是以湖南的茶青原料为主。”

“那这茶是从湖南运来的?”朋友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问。“现在交通还是方便了,之前都是驼队千里迢迢运过来的,其中一条路就是咱们这次走的315国道。现在咱们开车走两天的路,那时候要好几个月,驼队一路穿越戈壁和沙漠,一路风餐露宿,最终茶才能运达这里。”

“这么长距离运输过来,那时候茶价岂不是很贵,相当于奢侈品?”“宋、明两朝时,新疆属于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这里不产茶,可是产良驹,茶对于西域地区是稀缺物,良驹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也是稀缺物,所以那时候这里的人需要茶时有一个办法就是以马换茶,宋代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行政机构叫‘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到明代时为了加强统治,茶马制度更加严格,茶马司的人手也增多不少”,“那元代呢?”“元代时新疆属于我大中华版图,那时候茶马买卖倒是没有特别的限制和规定。清代时新疆也逐步归入大中华版图,1735年,清王朝裁撤茶马司,改征茶封税,自此兴于唐、盛于宋、歇于元、严于明的茶马贸易制度就此宣告结束。”

“那后来呢?”朋友继续好奇地问。“后来西北地区逐步形成了西安及周边泾阳、咸阳为中心的边茶加工集散地,当然也有茶商会去安化各埠采买黑茶再运输过来。那时候的商帮可厉害呢,晋商、陕商还有甘肃的商人,就这么一步步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出了一条茶马路。从那时起茶叶就可以在当地的市集上买到了。”

“说了半天这茶到底是什么茶呢?”“应该是湖南的茯砖茶,茯砖茶也有意思着呢,茯砖属于黑茶中特殊的一种,黑茶确切有记载是在1524年,《明史·食货志》中有记载说:‘商茶低劣,悉征黑茶。1’644年前后,陕西泾阳采用湖南安化的黑毛茶为原料,手筑茯砖茶,称‘泾阳砖’,后因伏天筑制,故称伏砖茶,因为功效类似土茯苓,所以又称‘茯砖’。该茶的奇特之处是后期要经过18天左右的‘发花’,砖体内会长出神奇的‘金花’,这种‘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对调理肠胃道十分有好处。这茯砖茶有特殊的菌花香,还是特别好辨识的。”

吃过饭后继续赶路,驶出若羌县的时候,路边的田地里玉米、棉花在这片不肥沃的土地上顽强生长,成片的枣树上枣子如风铃般摇曳,只是还青涩着。这是车尔臣河带来的绿洲,在内地生活的人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意识到水的宝贵,在新疆只有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其他的地方一片荒芜。沿国道315继续往前走,远远望去,偶见大片的胡杨林,默默地挺立,前方是玉石重镇且末县,这个西域的古且末国,现在以出产和田玉山料闻名,这是我们当晚的住宿地。

离开且末后一路在沙漠和戈壁当中穿行,经过民丰县、于田县、策勒县、洛浦县后就是和田,这个有两条河流穿行而过的城市,因玉龙喀什河出产上好的和田白玉籽料,喀拉喀什河出产上好的和田墨玉和青玉籽料而闻名于世。而我们此次南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的终点就是不远处的喀什——南北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西望着帕米尔高原,南眺着昆仑山。这座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西方的商队带来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分支也曾在这里兴盛,印度的佛教经这里传入中原,中原文明则给这里带来了儒和道。老城区里融合着汉唐和伊斯兰文化的建筑,处处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融合和包容。

在新疆的这条路上,几乎每餐都能喝到饭店提供的茯砖茶。静静地坐在喀什老城区内再次喝到煮饮的茯砖茶,回顾这一路与茯砖茶的各种相遇,它有若有似无的烟香,似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松烟香;有时候它的温暖澄澈像极了三五年的生普,却也有一些温润似红茶。它那特殊的菌花香有时候恍惚是端着一碗菌子汤,当它跟奶混在一起时,又换了另一种模样。它是农户家灶上熬着的生活,也是厅堂里经书边的信仰。它是百姓的日常,也是这片土地岁月的流淌。

它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像极了脚下的喀什,日日新却很古老,单纯却又融合,貌不惊人却蕴含丰富。余秋雨先生说:“凡做大文化者,绝对不能忽视喀什。”我说:“凡真正的茶人,绝对不会小觑茯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