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之人必看:技艺精湛到令人赞叹……真的让人佩服

发表时间: 2020-11-20 23:24

忙碌了一周,周末终于又要来了。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周末也许是“睡到自然醒”,也许是各种各样的约会和组局;也许是无所事事地度过,也许仍有工作或者其他事情等待处理,与平日没什么不同。

说真的,每次说到周末的话题,小编总会听到有一些朋友说,倒是很想去自然环境中走一走,哪怕什么也不做,发一下午呆,感觉也不错。只不过在城市待久了,大自然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今天的微信推荐,特地选择了一个很有自然气息的话题,来聊聊竹刻吧。

众所周知,国人对于竹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且贯穿古今。而竹刻就是这种情感注入的一个具象表现。你知道明代以来竹刻界最大的流派是哪家吗?你能想像出技艺在一段竹材之上,能被发挥到怎样淋漓尽致的地步吗?一起从下文中寻找答案吧。所谓“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想要离大自然更近一点有很多种方式,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江南文化一窥见

嘉定竹刻在眼前

文 | 朱匀先

竹,质地坚韧,身干挺拔,与玉一样,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喜爱。在“疁城”嘉定,竹人即是文人,文人亦可为竹人。以竹为纸,以刀代笔,将胸中意象,绘于竹上。援书画清明朗润之气,入雕篑满眼刻镂之功,把对自然万物的领悟,在盈尺之间的竹节上表现出来,可谓“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使得常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竹子,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清 竹根雕东方朔像

高8.3厘米

这件清初竹根圆雕里的精品之作现藏于嘉定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此次是其首次展出。此作以竹根雕成,东方朔长发美髯、衣袂飘飘,倚坐于山石之上,身体微微右倾,一手握枝仙桃,一手相护,偏首回眸浅笑。作品细节不多,但耐细看,可谓粗中有细,粗中见细。刀法流畅,浑然天成,充满力量感。

明代后期,嘉定竹刻从普通工艺品中超拔出来,上升为一门艺术,形成不同的流派。朱松邻精于雕镂,工巧绝伦,其作品“因形造境,无美不出,洼隆浅深可五六层。”清前期,竹刻艺术日臻鼎盛,竹刻大家璀璨夺目。吴之璠之薄地阳文,封锡禄之圆雕人物,周颢之运刀如笔,顾珏之玲珑纤细,邓孚嘉之折枝花卉皆冠绝当时,无出其右。

清 竹根雕佛手摆件

长12厘米

用竹刻作品来表现佛手在清代较常见,此件依照竹根天然形制,将光滑的细竹根与糙涩的粗竹根巧妙组合,运用圆雕、透雕等技艺,将果实及与之相连接的枝、叶、梗、蒂等琢刻得惟妙惟肖,佛手上棕点麻皮表现逼真,弯折掩映深浅多变,从不同角度观赏皆有不同效果,又辅以枝、叶等多重质感的差别对比,造型高度写实,其“仿生”惟妙惟肖,达到令人产生错觉的“乱真”效果,极具天然意趣。

清中期,竹刻界罕有开山立派的宗师,却不乏精能一技的巧匠。王梅林擅长浅浮雕,邓渭、王玘精于阴刻小字,蔡时敏、张宏裕善造竹根雕刻。清晚期,圆雕、高浮雕、透雕技法逐渐式微,浅刻之阳文或阴文成为主流。

明 竹根雕山水杯

口径8厘米 高6.1厘米

嘉定博物馆藏

此杯是晚明嘉定竹刻的典型代表,用竹根随形巧雕而成。杯身通体深刻山石,用刀错落犀利,线条简洁粗犷。细节虽不多,但浑然天成;器型虽不大,但寥寥数刀,就将山体 的险峻和山石的皴法一一呈现。大面积的留白,只在一平整处浅刻“煮雪”二字,将写意的画境和脱俗的审美情趣一展无遗。

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开始到今天的400余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不仅是竹刻史上最大的流派,也成为我国雕刻工艺史上规模最大、递延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在传承的流派。境由心造,艺成掌间。岁月更迭,时光流转,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感受、对城市空间的思考、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清 竹根雕松树纹笔筒

口径14.3 厘米 高18厘米

笔筒取竹根而成,雕老松巨干一截,密布鳞皴瘿节,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纷卧,围抱巨干。器身采用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技法,刻出虬松巨桩之形。所刻苍松俨然千年物,松干遒劲,蟠曲如龙松鳞错落斑驳,宛若龙鳞。其上松针遍布枝头,硕大如轮,重重层层,如云如盖。尤引人注目者在于设计之精巧,松鳞、瘿节多假竹根瘢痕刻成,浑然一体,别具新意。

今年10月,“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展”在嘉定博物馆展出,126件精美明清竹刻汇聚一堂。兹遴选数件展品,期与同好共同领受嘉定竹刻的文人意趣和匠作之美。借盈尺竹节,一窥江南文化的繁衍和修复,感受人文精神的凝练与厚度。

明 三松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

口径12厘米 高16.5厘米

笔筒通景以深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高士听泉烹茶 图。画面中高士拢发长髯,凤眼隆鼻,宽额丰颐,低头侧首,洒脱闲适,宽袖博带,衣纹清扬,褶皱自然。身后古松虬然,枝干似苍龙,针叶如车轮,身前山石嶙峋,怪瘦镂透。另侧两小童眉开眼笑,顽皮可爱,或手持如意,或精心研墨,桌上文玩清供罗列,风雅高洁。筒口、筒底不似通常之器打平磨光,亦随形浮雕刻画岩石松叶,简老朴茂,逸趣横生。

朱稚征,号三松,朱小松仲子,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之 。虽然朱鹤(号松邻)为朱氏竹雕开创者,但发展到朱三松时,技术更加精练,所刻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珍玩。《竹人录》称:“竹刻名家至三松而技臻极妙。”

清 周颢竹雕庐山胜绝图笔筒

口径11.8厘米 高14厘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笔筒自筒口就山石嶙峋,细流淙淙。忽一处石扉,訇然中开,一袭白瀑喷薄而出,飞流直下,奔雷阵阵,澹澹生烟,是谓“悬空一水立,蓦地两山分”。两侧烟云缭绕,山岚掩映之处亦有泉水溪流飞瀑,雾气氤氲,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遐想。方寸之间,施刀剔刻之处,山石层叠起伏,与溪水云气前后层次有七八层之众。山石空白处阴刻行书“庐山胜绝,周芷岩制”。笔筒通体布局疏密有致,气韵生动,清雅洒脱,妙趣天成。属周颢精品之作。

周颢(1685年至1773年),字晋瞻,号芷岩、芷岩山人,别号雪樵、髯痴,嘉定人。清雍正、乾隆年间竹刻名家。

清 吴之璠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

高15厘米 口径11厘米

此作之“薄地阳文”技法极为纯熟,整个笔筒布局妥帖,用物象边缘的厚薄、起伏来塑造画面的层次感,如松树、山石、人物、水流,近实远虚、叠压转折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态表情也处处精确传神。这是薄地阳文浅浮雕工艺的佳妙之处。一侧岩石上方刻阴文“吴之璠”行书款。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清代嘉定人。朱稚征后嘉定竹刻第一高手。擅长圆调和浮雕,其深浮雕师法朱氏,浅浮雕乃自创一门,名为“薄地阳文”。金西厓《竹刻小言》说道:将所要表现之花纹以外全部竹地铲去刮平,使花纹微微突起,然后雕刻于其上。这种刻法充分体现刮刀的微妙变化。

清 沈全林款陷地刻白菜笔筒

口径9.4厘米 高14厘米

此作呈直筒状,三矮足,色如蒸栗,包浆温润。外壁一侧以陷地深刻法,雕刻大白菜一颗,有成熟之际菜叶肥厚柔软的质感。剔刻范围自边缘轮廓直至菜心,深达数层,近高浮雕,纹饰层次分明,玲珑剔透,集中体现了陷地深刻技法的“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特殊装饰效果,意境清雅脱俗。

“陷地刻”是嘉定竹刻中独有的技法,是一种阴刻技法,通常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作品既有阴刻的刀味,又有浮雕的层次感,因此又称为阴翻阳。常用来表现白菜、荷花,体现文人追求清白的品性。擅长这一技法的有沈全林、周芷岩、邓云樵等竹刻名家,流行于雍正、乾隆和嘉庆三朝。

沈全林,字榕盘,晚号西池老人,嘉定人,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竹刻名家。工刻花鸟,尤擅陷地深刻法,因美髯与周颢齐名,并称“二髯”,故有“榕髯花鸟芝髯竹,朱沈风流续旧传”的赞誉。

清 邓渭竹刻兰花诗文臂搁

宽6.7厘米 高28.2厘米

邓渭,字得璜,号云樵、云樵山人,嘉定人,活跃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精通“陷地阳文”技法,在竹刻艺术史上以擅刻书法称著,为开创“嘉道以后,刻字以细小整饬为工”之风第一人,所刻书法被誉为乾隆之最,尤善刻行楷。此件臂搁阴刻诗文:“昔人见幽谷之中、香兰独茂、叹曰:夫兰当为国香,乃与众草为伍、家语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乙卯春三月上浣、云樵山人制。”刻“邓渭”印。

清 王梅邻竹雕秋声赋读书图笔筒

口径11.7厘米 高16厘米

笔筒构图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秋夜读书的故事,画面野逸幽绝。欧阳修于楼阁中夜读,山风轻拂,竹影婆娑,意境高远。笔筒一侧刻《秋声赋》全文,文后刻“梅邻制”铭款及钤印两枚。

王梅邻,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嘉定人。王梅邻世袭家学,曾祖父王羽师事吴之璠,潜研竹刻艺术。王梅邻早期作品崇尚古法,中晚年作品变法另有阴刻法,皆精妙绝伦。

(本文作者系嘉定博物馆副馆长,图片由嘉定博物馆和上海嘉定区收藏协会共同提供。)

本文节选自

2020年第11期《中国收藏》杂志钱币专辑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编辑:王菁菁 校对: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