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魅力解析:究竟好在哪里?

发表时间: 2017-08-26 14:01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艺紫砂器的主要代表,由江苏宜兴所特有的紫砂泥精工制作而成,一经产生,很快就受到文人雅士瞩目。除了相较于瓷器和其它玻璃容器,紫砂壶易于保持茶色、茶香、茶味的性能更适合作为饮茶用具外,紫砂温润内敛的色泽,壶形的端庄大方使饮茶者目舒神怡,恣发才情,各方面均得到完美享受。

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其它艺术门类于一身,被赋予独特的审美意味和较高的工艺价值。紫砂壶窑前刻艺是指在紫砂壶入窑烧制之前,于其壶身刻画书写的痕迹。或符号,或文字,或绘画,也作紫砂壶刻艺。紫砂壶刻艺真正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以后通常以壶上镌刻中国传统的书画为主,内容多为古人诗句禅词和名人书体画风。

清中晚期之后,由于饮茶之风的推动,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一些书画篆刻家以在紫砂壶上铭写诗文绘画为尚,革新了紫砂壶的装饰风格。从不署款或署隐蔽之处提高到在壶身大面积题文刻画,从简单的署名做记号到一种装饰表现手法,同时亦使紫砂壶由实用器转变为工艺器进而成为言志寄情的佳器,掀起紫砂文化的新篇章。

宜兴紫砂创烧于明末,因茶文化的兴隆与文人雅士相互联系,逐步从实用茶器发展到工艺精品,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历久弥新.宜兴陶人创作论文范文姿万态的茗壶,造型难以数计,由于兼备“宜荼陛”与“观赏性”,向来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紫砂陶艺是最多署有作者名款的工艺品类,自始创以来名家辈出,据传世茗壶所见,明末陶人制壶工艺已臻完备,工艺水平与民间日用茶具有天壤之别.据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一书记载,当时的人已经雅好收藏:“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紫砂茶壶在当时已受人所重,身价不菲.

在过去简陋的制作条件下,壶工只有简单的几样工具,全凭手艺拍打出来的茶壶,生动的气韵得自神来之笔的率性;加上龙窑烧造的难度和风险,在窑内产生种种莫测的变化,高超的技术还要几分天意,这种大巧若拙的妙趣、天人合一的哲理,才是令爱壶者锲而不舍、痴谜不已的缘由.

盛清康雍乾三代,宜兴陶器因得到帝王青睐,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紫砂胎上泥绘、粉彩、髹漆、描金等各种装饰技法得以运用,独树一帜,他窑鲜有所见.传世作品中,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使用“康熙御制”官窑款,雍乾两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到宜兴窑制品,甚至对景德镇官窑瓷器的造型产生了影响.

紫砂的发展至嘉道时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制作,题咏诗文,使得宜兴茗壶有了更深邃的文化内涵.陈鸿寿(号曼生)及瞿应绍(号子冶)等官僚雅士在茶壶上进行书画创作,制壶名家杨彭年等人竭尽全力,共同创造出“文人壶式”,民间的日用茶器脱胎换骨,变成了经得起鉴赏把玩的艺术精品.

古壶在器型上的浑厚沉着,被视为美学的高度境界,而经过岁月滋养风化后,所散发出来的一股静谧的气息,更是耐人玩味.过去紫砂壶工都有独门的炼泥手法,所制砂壶出品,不论是质感或色泽都温润而凝敛,堪视为色正质坚的君子品德.

和名家字画等收藏品不同,紫砂由于其民间工艺的属性,仅有部分作品入贡宫廷,更多的则保留于民间.因此,私人收藏所拥有的紫砂古器不论数量和质量,比之公家并不逊色.晚清民国时期直至近代,涌现出吴大激、庞元济、杜月笙、龚心钊等紫砂收藏大家.

在这些收藏中,龚心钊的紫砂珍藏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囊括了时大彬、徐友泉等众多名家重器.

本文从刻艺基础的造型布局和刀工以及具有装饰形态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镌刻等方面对紫砂陶装饰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欲通过几把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壶来具体分析紫砂壶窑前刻艺的主要表现手法,尝试分析紫砂壶窑前刻艺的文化意义和发展的理念,以期使紫砂壶窑前刻艺向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向发展。再通过几款紫砂作品展示紫砂壶的魅力。

汤宣武老师的西施壶,采用原矿底槽青,经过还原烧制,容量大小为200cc,汤宣武老师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作为大师范泽锋夫人,作品也深受影响

东坡提梁壶,由窑变大师蒯良荣老师制作,采用紫砂原矿段泥,容量为200cc,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

金律壶,采用原矿紫泥,容量在270cc左右,由六届纯手工比赛得主吴秀兰老师制作

金正四方壶,采用原矿老紫泥,容量270cc,由六届纯手工比赛得主吴秀兰制作,使得方器基本严丝合缝不漏水

其它形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