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艺术: 探索自然界的惊人之美

发表时间: 2020-08-03 17:01


这些年,玩石头的人越来越多,以至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一些出名石的地方甚至产生了文化艺术团体——石文化协会或者研究会一类的民间组织;还有的地方玩石玩出了石文化产业,一些有名石的穷乡僻壤因此而脱贫致富。看来人只要与大自然和谐,精神和物质都会创造文明。

近两年来,我因编辑工作的方便,看过一些石文化的作品,都是打算要出版的书稿。它们都是图文并茂、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我不玩石头,当然更不懂石头上的名堂。但看过几部石文化方面的书稿以后,竟能进入状态,甚而还有了些感悟和认知。说明好石头上有文化元素,再加主观美学的作用,观赏石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乃至商业价值等等,都能显示出来。


今年夏天,我审读加工了酒泉观赏石协会顾问、原酒泉中学副校长王兴文编著的书稿《酒泉石话》( 以下简称《石话》)。王兴文是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本科毕业生,这对他的玩石来说具备了一般人没有的优势,所以玩得很专业。我审读加工他的书稿,从中获得了不少石文化的新鲜知识,填补了我的思想空白。因此兴文邀我为即将付梓的《石话》作序,方敢斗胆动笔。就正式出版而言,可以说我是这部著作的第一读者 ( 本书非正式出版以前有人已读过文稿了 ),要我为之作序,自然没有理由辞却。不过,我可以负责任地向读者表明 :序中对《石话》的价值评判 , 是认事不认人、实事求是地做出的。


1. 立意高远 , 文化内涵深厚。这部著作从策划到著成 , 始终着眼于石文化的宣扬 , 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脱去闲情逸致和市井消遣之俗。苏立社先生的序《白首童心在 , 石情笔韵真》, 可谓点晴之笔。它不只是写本书作者王兴文退休前后的精神生活和对他玩石品位的评价 , 更着意主体对石文化的挖掘和宣扬、玩石者人性真善美的展露、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图文的安排字里行间充分表达着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和心态。


2. 人文气息浓郁 , 艺术品位高尚。书中所辑画面石、文字石、风物石等图片 , 通过主体的美学鉴赏和一系列思维活动 , 一幅活脱脱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遗像跃然纸上。例如岷江石上的《列宁》, 酒泉彩玉石上的《玄奘》等 ;酒泉彩玉石上的《北京猿人》, 祁连彩石《“江”字石》《“公”字石》等 ; 组合石《和尚挑水吃》等。这些饱含人物、文字、风物和故事的酒泉观赏石很有人文生活气息 , 已不是一般的石头 ,而是品位很高的艺术品 , 但又不失为天然的原始美之纯真。

3. 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收入本书的200 多帧观赏石彩照 , 赏石文字 70 多篇 , 以及石坛活动图片 40 余幅等 , 是作者精心筛选、史料考证而成的。酒泉市档案局负责人独具慧眼 , 跟踪关注 , 看到了本书的文献史料档案存史价值 , 先是组织内部出版 , 拟条件成熟时便公开出版。这一主张是对的 , 同时也是对本书出版价值的一种肯定性评价。


4. 集学术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本书作者王兴文先生有得天独厚的地学知识素养 , 在捡石、选石、鉴赏、识别诸方面都具有专业优势。本书所收 200 多方石质艺术品 , 王先生都能说出它们的岩石结构和形成渊源。这就比一般石艺著作多了一层地学专业知识。如此一来 ,《酒泉石话》就不同于寻常的石艺著作 , 而是集地学知识、石文化艺术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 , 可使石艺爱好者和广大普通读者欣赏石品之美的同时 , 也领受到了地学方面的科普知识。


5. 图文并茂 , 文字简约 , 朴实无华 , 言之有据 ,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 , 是一般石艺著作都有的基本特点 , 亦可谓共性。但文字表达能够做到简洁、朴实、有据可考、不肆浮躁是不容易的。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目前怕是不多见了。所以关注本书的这一特点 , 对扩大读者面是有作用的。

以上文字权作拙序 , 见笑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