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职文化:探索竹刻的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 2020-01-02 23:02

“凡云气、夕阳、炊烟,

皆就竹皮之色为之。

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雕饰器物。大约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普遍使用竹制的用具了,但竹刻开始形成专门的艺术则是明代中期。竹与松、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人写竹,画家画竹,艺人刻竹,平凡而普通的竹给予一种超然的美。因此,竹刻艺术品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嗜喜之物。

竹雕大体分两类:一类为竹面雕:如香筒、笔筒。臂搁、扇骨等;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雕。雕刻作品多为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我国的竹资源极为丰富,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是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为代表。由于他们艺术修养极高,工韵语,善绘画、书法、篆刻等,在竹刻时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亲切自然。在朱氏三世的努力下,“嘉定派”成为当时全国竹刻艺术最大的流派。

竹子天生拥有平淡、清气、朴实的特征,其虚心劲节、弯而不屈的品质,历来受到世人特别是文人的喜爱。人们将竹比喻为君子。宋代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体现了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竹刻艺术创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传统的竹刻艺术,

它所承载着的,

是文化人的理想、追求。

一枝修长的竹子,

虚怀若谷,坚韧不拔,

在文人心目中是最崇高的。

不是我们主导世界而是世界告诉我们,

该如何继续人生,

就像这竹刻一样……

策划:宋朋原

内容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编校:陈梦竹

监制:马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