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纹在越窑、定窑、耀州、磁州窑中的演变历程

发表时间: 2020-05-05 18:33

高古瓷器上出现的花的种类很多,但大抵上以牡丹和荷花为主,今天来简单谈谈高古瓷上牡丹纹。

牡丹花,花形硕大,颜色艳丽,雍容典雅。古宋•郑樵《通志略•昆虫草木 略》第一:“其花甚丽,而种类亦多,诸花皆用其名,惟牡丹独言花,故谓之花王。”大抵上也是因为牡丹花是孕育一年孕育花开十天的缘故,绚丽而又稀少,就逐渐成了富贵的象征。

前有李白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后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也被赋予了“国色天香”的美誉。

虽然牡丹在现在很受欢迎,但唐代的段成式记载:牡丹,前史中无说处。这是说在唐开元以前没有见到过牡丹纹饰。大概牡丹石通过上图的石榴纹逐步的演化过来的。

“牡丹对羊纹锦”中的牡丹花图案还依稀能看到石榴纹的影子。

开元以后牡丹热盛极一时,时人称之 为“上国之盛事”,牡丹花的形象也开始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金银器、石刻及建筑艺术中。

在陶瓷装饰题材中,牡丹更是取代了南北朝以来最常见的花卉题材莲花,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装饰内容。定窑、耀州窑、越窑以及磁州窑都有大量的牡丹题材,但在装饰技法上,定窑多为印花牡丹,耀州窑多为刻花牡丹,越窑多为划花牡丹,磁州窑多为彩绘牡丹纹。

今天山人把牡丹纹分为:缠枝牡丹纹和折枝牡丹纹来简单罗列一下。

缠枝纹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漆器,到了汉代,缠枝纹已经成熟并广泛流行。也是西方艺术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中原的一个例证。《说文解字》说:“缠,绕也,从糸廛(chan,音缠)声”,所以“绕转缠绵”是缠枝纹的一大特点。所以缠枝牡丹也是在牡丹纹出现后,继承了缠枝图案的规制,形成了严密规整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

耀州窑这只青釉提梁倒注壶就是缠枝牡丹纹的代表之一,壶腹部装饰着精美的缠枝牡丹。缠枝花以其整齐圆转的韵律性起伏、花朵处理上刻意追求的不同角度、瓣缘及叶片的不同翻转, 使纹饰整体增加了许多自然情趣,接近写生花卉的效果。

耀州窑的这只缠枝牡丹纹盘口瓶,更是二方连续牡丹纹的典型技法,以缠枝划绘出波浪形的连续图案,饱满硕大的牡丹花填充其中,花、叶、枝均用线条勾划,布局饱满,工整秀丽。

这只金代的剔刻牡丹花梅瓶,是一件四方连续牡丹纹的杰作,花头和叶片的布局匀称,花瓣刻花简洁明了,叶片更是写意率气,剔花刀锋凌利,线条流畅洒脱,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

上图金代定窑模印缠枝牡丹纹碗,规整写实,叶脉花心清晰,牡丹花随碗环绕,花头硕大饱满,花叶环花俯仰生姿,排列比例十分得当。

折枝花属于独立纹样,即以一枝花随器物造型作单独纹样的均衡式或适合纹样的满 花式,以及在水平轴线的上下左右作相同物象的同向或异向排列的均齐构图。因为单独 使用,较少连续、反复,所以更自由,也更易摆脱图案化的束缚。

越窑的给人很清秀俊丽的感觉,花瓣和叶片的布局很讲究,中填篦纹,图案简洁中不失飘逸,是高水准艺术精品的杰作。

定窑的折枝牡丹纹直口洗,花头小,叶片大,随圆洗底划花,大胆随意。

耀州窑的折枝牡丹纹碗,花叶茂盛,互相缠绕,碗外壁刻牡丹花叶,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有较强的立体感。

北宋磁州窑的白地篦划花折枝牡丹纹叶形枕,花头硕大,层次繁多,花、叶勾绘细致,篦划为地,泼辣大胆,布局饱满,是十分浓郁的民间装饰手法。

无论缠枝或折枝牡丹纹,都是运用花瓣和叶片以及枝干的起伏达到一种随形而动的韵律性,是器型艺术和绘画图案的高度结合。不同角度的花瓣和叶片翻转交融,增加了瓷器的观赏性,是瓷器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