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玄宗、宋徽宗、康熙皇帝的茶道品味,原来我们口味相同!

发表时间: 2019-04-03 15:23

贡 · 茶 · 起 · 源

要说起贡茶的起源,几乎可以上溯至西周武王之时,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其意即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不过这仅仅是贡茶的萌发罢了,既未构成准则,更未历代相沿用。

而西汉、三国时期,贡茶虽逐步明朗化,但在制度上还没有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规定。

如此,直到唐代中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又有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已成为共识。加上陆羽著书《茶经》,大力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于是性本高雅的茶成为了文化集团知识分子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自此,李唐王朝将贡茶纳入了制度法令,也就有了之后名贵茶品的代代更迭。

历·代·贡·茶·录

【唐】唐代贡茶白毫绿翠 顾渚紫笋

在茶经中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这第一批进贡的茶就被称为"急程茶"。

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起因:国力强盛,建几个贡茶院只做私家定制茶

地点:湖州长兴顾渚山、四川蒙顶山

名品:顾渚紫笋、蒙山紫笋

评分: ★★★★☆

唐代国立强盛,是贡茶大力发展的时期,呈现出组织性、技术性、官方性。朝廷为了保证贡茶的质量,更在产茶区设置了茶舍、贡茶院,专管贡茶的采制、监管。

【宋】宋代贡茶精巧绝伦 龙团凤饼

进入宋朝,顾渚贡茶院渐趋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凤凰山“北苑龙焙”以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同时也把我国茶叶制造技术、品饮技艺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欣赏价值完美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享用。

代表人物——宋徽宗

起因: 宋朝,是一帮文人的天下,再加上一位极爱茶懂茶的皇帝,这喝茶自然也变得极为讲究了。还顺带出了一批茶学专著,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

地点: 福建建瓯境内凤凰山“北苑龙焙”

名品: 龙团凤饼

评分:★★★★★

【元】元代贡茶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

颇具特色的过渡时代,团茶、散茶共存。元朝贡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称"御茶园",专制贡茶。

代表人物——忽必烈

起因:蒙古游牧民族性格粗犷豪放,喜肉食乳饮,忽必烈在大都建元之后,有意识地引导蒙人学习汉族文化,但由于国民的主流喜爱简单直接的冲泡茶叶,于是散茶大兴。

地点:武夷山四曲溪御茶园

名品:石乳茶、岩茶

评分: ★★★☆☆

【明】明代贡茶浓郁清正 安化黑茶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明太祖朱元璋上任后彻底改茶饼为散茶,把我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开创了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一时期的贡茶制度也带动了安化至益阳和长沙的茶马古道的兴盛。

代表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起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才略出众。他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由于他亲自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转战江南广大茶区,深知茶农疾苦,认为历朝进贡的精工细琢的龙凤团茶劳民伤财,于是改茶饼为散茶。

地点:湖南安化、高马二溪等

名品:天尖、四保贡茶、六洞茶等

评分: ★★★★☆

【清】清代贡茶最繁盛 百花齐放

到了清朝,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凡佳皆进。有些地方的名茶,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

代表人物——康熙帝

名品:碧螺春

地点:江苏太湖

评分:★★★★☆

理由:用贾宝玉的话来作比喻:“此茶清香味异,纯美非常。”具特殊的天然香气。

代表人物——雍正

起因:清朝皇室是满族,在饮食习惯上和我国蒙古族等游牧民族近似,以肉食为主。普洱茶的降脂、减肥、去油腻的功效,正好弥补肉食为主饮食习惯的不足。

名品:普洱茶

地点:云南省

评分: ★★★★★

普洱贡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当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县(今宁洱镇)建立了贡茶厂,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制贡茶的茶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且都是一级的芽茶。采下的芽茶一般先都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

1963年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总计有两吨多,是普洱茶。据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王郁风先生《普洱茶与清皇朝》一文载:“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儿茶、茶膏。

代表人物——乾隆

起因:因乾隆皇帝个人偏爱,西湖地区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从此出了名。

名品:西湖龙井

地点:杭州

评分: ★★★★☆

乾隆皇帝当年在杭州游了天竺,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以后,又微服私访至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茶叶制成的龙井茶,果然香味尤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更大,岁贡更多。

龙颜大悦固然能成就一款茶品,但历史的余烬也足以烤焦一个茶区。

所以,从一方面讲,贡茶制度是历代皇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税制”,从茶业者深受其害,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利。本质上为封建社会中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是封建礼制的需要。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苛求以及求新的欲望,也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我们现代奉为珍品的许多茶品,就是源自贡茶。

看了这么多贡茶,有没有你喝过的呢?欢迎留言分享

撰文:东家匠人 润土茶业

更多传统文化,欢迎点击“了解更多”